当前位置:首页 > 日常常识 > 不宜妄自菲薄的读音(听得见,不一定读得好——谈读音习得的神秘感)

不宜妄自菲薄的读音(听得见,不一定读得好——谈读音习得的神秘感)

听得见,不一定读得好——谈读音习得的神秘感

语音学家们研究了百年,也没有找到关于读音习得的铁规律。为何有人天生语音优美,有人却始终“谈不出口”?究竟是思维能力影响了读音能力,还是身体构造预设了读音天赋?或许,读音习得背后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没解决的问题。

人文因素抑或生理因素

影响语音的因素实在太多了。音高、强度、频率的不同,甚至是与读者的个人经验和语境的想象都息息相关。语音学并不是一个纯粹物理学科,而更加倾向人文和认知研究。语音能力的习得应该说是体现了人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所需要的复杂条件。身体对语音的习得也需要一定条件,幼儿时期的耳蜗及其神经的发育,以及在此同时的最佳休息状态等等的因素都会影响语音能力的发展。但是,在能做实验的范围内,科学家们还无法找到一个确凿的根源向我们解释为何有人的语音如此美妙。

潜意识的作用

跨文化语音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共性,人类的语音习得进程也有很多相同点,但研究发现,作为某种特定语言中的成分,特定音韵并非可以随便模仿。人们从小儿接触语言,并通过语言的共同特征学会本族语,随后的读音训练只是在既定的体系内纠正语音差异。有些人能发出略带外语口音的英语,有人则根本就发不出来——这是因为“吞音”这个悄悄潜入语言习得体系的事件迫使我们忘记了外来语言原有的音韵系,舌头和嘴唇就不会再发出以前未知的音了。语言习得和读音习得相比,气息流向、舌位、咬合的正常习惯是更加无法控制的事情,是一个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

如果读音练习能让任何人都成为语音学的一面旗帜

众所周知,音乐家有练习速度和力度的七大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音的速度和成就。但是,对于读音来讲,练习方法也不仅仅只是按照标准音反复模仿了。发声的技巧是可学习的,但是不论在哪个学习过程阶段,最关键的还是如何才能真正入门,学会说出好的语言。即使是语言学家自认为是“能听懂多种语言的超人”,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说出来的语音是符合标准的。就像哑巴、失语症患者虽然无法口齿清晰,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胡言乱语,是一些当地人甚至专家难以诸葛解释的。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并没有人着急想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语音学的一面旗帜,也许我们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交流。在学习语音时,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实用”和“应用”,而不是“原汁原味”或者“不同寻常”。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其实不必苛求自己成为完美的发音者,较为标准的发音不但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话,也能减少语言沟通上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