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贡献和成就。而在文献方面,清代更是形成了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在这些文献中,四库全书荟要可以被视为其中的重要代表。
四库全书起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皇帝意欲建立一部包括历代重要著作的丛书,以便于皇帝及官员们进行治国与理政。不过,在长达数十年的编纂过程中,这个项目一直没有完成,直到清朝康熙时期,这个项目才得以重启。
然而康熙皇帝和当时的编纂工作组织者并不仅满足于只将旧书搜罗编纂起来,他们还决心通过撰写新书来完善这个图书编纂工程。于是,四库全书荟要项目在康熙年间开始酝酿,在这个项目中,康熙皇帝曾多次亲自审定官方出版的各种书籍,并派遣各级官员寻找各种散佚题材的著作,对可能上榜的书籍进行审定,亲自规定识字率标准,并督促各种研究机构及天下所有著名文人学士积极参与。
四库全书荟要共分为四部,包括经部、史部、子部以及集部,四部书分别以《周易》、《史记》、《儒效》(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类的),《唐才子传》作为各部书的纲目。其中,经部收录了《周易》到《宋经》的经典著作,史部收录了《史记》到明朝的《燕山七修总集》等历史著作,子部则包含《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韩非子》等儒家经典,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百科类书籍,集部则收编了从《唐摭言》到《红楼梦》的各类文学著作。
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主要采用“三纪制”(即明清两代编书家自创的三纪体例——集、选、记,分别指皇帝选录经书、文学、史传等三类书籍),同时在内容方面注重简明扼要、缩短篇幅,专门用于解读和介绍整个经、史、子、集四个部分的大体内容和主旨,以便读者了解相关内容,从而使人能更有效地翻译或研究全书。
四库全书荟要的字数不算很多,但其所选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并广泛反映了中华文化、思想、历史、哲学、文学、医学、体育等各领域的真实资料,其中包括一系列经典名著、百科类书籍以及各类文学作品,涵盖了一个时代的全貌,对于探究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四库全书荟要作为一部纲要性质的文献资料,在现代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一纲要汇集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