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识大全 > 七年级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观沧海读后感)

七年级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观沧海读后感)

观沧海读后感

感悟自然的伟大

高中时候学过这首诗,但回忆起当年的理解,已有些模糊不清。七年级重读这首《观沧海》诗,再加上中文课上老师的讲解,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这首千古名篇的内涵和诗人的精神面貌。 唐代诗人岑参离开家乡,来到广州,著书立说、从政事。当他走在康庄大道上,眺望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却对广袤的海洋充满了疑惑。无论是怎样的人生,总有不可控因素的存在。我们或许只能做到随遇而安,而大自然则有着它的既定规律,能够任其分流而向东海而去。诗人在感慨自然伟大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思茅华夏印象

我是一个南方人,少有机会接触到海洋和大片黄沙的景象。初读这首《观沧海》时,只能沉浸在对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恍惚中。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有了更多地到过西南的机会,感受到了那里独特的土地、百年古稀的老人、文本荟萃的少年宫、蜚声中外的茶酒文化,以及华丽丽的彝族风情秀。可以说,现如今物质生活越加便捷,人们会有被物质所遮蔽的可能。但是,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回眸往事,还是憧憬未来,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海市蜃楼与现实

这一段写完了,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漂浮、虚无的雾里。同学们,这便是《观沧海》的魅力所在。诗人面对的是万里海洋,有些东西情知臆断。照理说,我们读者更应该看到的是海市蜃楼的幻觉。但此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海市蜃楼”。那些幸福,健康,自由的影像,究竟会不会、何时会不会,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我们细心呵护,谨遵神灵,期待日后能够收获一个个既定的桃花源。

总结

读《观沧海》,我不仅看到了岑参和他们的时代,更从中感受到了前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人文传统和宝贵的道德观念。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也是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所在。希望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体验到什么,都能牢记这份精神。我们仍然需要相信希望与美好,并且努力去实现它。

致谢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中文老师。正是您的启迪和倡导,让我重读了《观沧海》,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但也学到了在过程中的严谨和细致。希望我们班级能够多一些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加强我们学科功底,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人文素质。